健康频道
健康频道
首页 >健康频道

小柴胡汤治疗腮腺炎案

瞿某,女,10岁,2020年9月2日晨10点初诊。

        主诉:双侧颊部肿痛10小时。

        现病史:患儿无明显诱因于凌晨12点左右出现双侧颊部肿痛,自服“三黄片”,外用“韭菜汁”治疗,疼痛略减,今晨于“辅仁医院”就诊,查血常规:白细胞16.96*10^9/L,淋巴细胞比率11.30%,中性细胞比率83.70%,中性细胞数14.18*10^9/L;腮腺B超示:双侧腮腺声像图未见明确异常,诊断为“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”,被要求住院治疗,因其家长拒绝住院治疗,遂来我门诊治疗。现两侧颊部肿胀,疼痛较初发时略有减轻,张口困难,无发热、咳嗽、头痛等,食纳可,二便调。

        查:以耳垂为中心两腮肿胀,触之略感温热,局部压痛(+),左侧肿痛较为明显,各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,张口困难,咽部、腮腺导管开口未查及;舌尖红苔白腻,脉濡弦数寸弱。

        西医诊断:细菌性腮腺炎。

        中医诊断:痄腮 邪郁少阳。

        治法: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。

        方选:小柴胡汤加减(颗粒)。三剂,日一剂,温水冲服。

        2020年9月4日复诊:诉服药次日肿痛减轻,现肿痛全消,食纳可,余无不适;舌红苔白厚如积粉,脉弦濡。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,遂投柴芩温胆汤加减三剂,以善其后。

        讨论:腮腺炎属中医痄腮范畴,又称为蛤蟆瘟、含腮疮,多数为单侧发病,以5-15岁儿童最为多见。中医认为本病为感受风温邪毒,邪毒壅阻少阳经脉,与气血相搏,凝滞耳下腮部,故局部漫肿、疼痛;经络失和,机关不利则见张口困难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认为本病为:“风热毒气客于咽喉、颔颊之间,与气血相搏,结聚肿痛。”

        本案为两侧发病,临床较为少见。病由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,壅结少阳,与营血相搏所致。治疗急宜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方用小柴胡汤加减,药证相合,故获效迅速。复诊时肿痛全消,唯见舌质红,苔白厚,乃由患儿体质偏胖,为痰湿素盛之体,今邪虽去大半,余毒留于少阳,与痰湿交结,不治恐为生变,故以柴芩温胆汤加味,清化少阳伏邪。

        另外,患儿母亲自诉其幼时曾有类似病史,用“韭菜叶捣汁”外涂治愈,故将本法用于患儿,似乎亦为有效。本法简便廉验,且安全无毒,可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和推广,故记录于后,以供参考。

指导:李宁

整理:张宇

患者赞誉。


【医师简介】

        李宁,中医副主任医师,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,本科学历。陕西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,陕西省皮肤病长安流派传承人,陕西省成氏外科流派传承人,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名老中医传承委员常务会委员,西安针灸协会会员,陕西省皮肤性病委员会会员。现任灞桥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,负责中医科和皮肤科的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工作。

       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20余年,擅长治疗各科疑难病症,如消化系统疾病、乳腺病、月经病、头痛、痛风、风湿关节痛、咳嗽、哮喘,小儿发烧、感冒、咳嗽、消化不良等。

        在皮肤病治疗上深得陕西皮肤病名老中医韩世荣教授心传。擅长治疗各种常见皮肤病及皮肤疑难病症,如银屑病、斑秃、痤疮、神经性皮炎、湿疹、黄褐斑、带状疱疹。

        张宇,中医师,灞桥区人民医院中医门诊工作。对中医各科病症均有深入的学习和临床经验,能够深入学习中医经典,广泛涉猎各家学说,学习现代医学,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的中西医诊疗技术,尤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针灸、火针、刺络、拔罐、耳医学及中医康复等中医实用技术。

        在内科杂症,颈肩腰腿疼痛及皮肤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,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,深得患者赞誉。

指导:李宁